
10月10 日,南方科技大学领军教授何佳教授走进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云顶讲坛,为厦国会师生带来题为“中国金融监管与创新的逻辑”的讲座。讲座从渐进性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金融存在的根源性问题,剖析了中国金融监管与创新的逻辑,脉络清晰、深入浅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关于中国金融创新与监管现状的思考和启发。

中国金融体系的“两多两难”
讲座伊始,何教授从金融学基本原理、金融研究的基本对象和方法等问题展开,结合近年我国资本市场动荡不定的市场情况,指明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是“两多两难”,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集中表现在中国融资体系偏向国有企业而非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或是民营企业。何教授认为,“两多两难”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定价体系的缺失,这也是资本不愿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原因。
成熟资本市场与不成熟资本市场
成熟资本市场中,定价体系的存在和市场的有效性是金融监管和创新的基本逻辑,这也是经过学术界大量实证检验之后得到的基本结论。定价体系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不存在套利机会,由于市场的充分竞争,套利机会在成熟市场被认为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短暂的。虽然在金融危机和金融体系处于较大不稳定的情况下,定价体系存在和市场有效这个基本逻辑会受到质疑,但是人们很难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取代,而且人们总能把问题放在这个框架里去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建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金融体系,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中国的金融监管成绩斐然,既推动了金融的发展又防范了金融风险。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循环:推动某些金融创新,大量问题出现,之后加强监管。通过这些循环,我们的金融体系确实不断完善和壮大,金融产品也在不断丰富,但问题的积累也越来越多。
现阶段中国金融创新和监管的特征,主要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基本不正确、价格背离价值的时间长、市场没有自我修复能力等。何教授讲到,一个金融体系是否存在套利机会,取决于这个体系的定价兼容性。成熟资本市场金融监管与创新逻辑是建立在定价体系存在和市场有效之上的。而对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而言,最大的问题便是定价体系的紊乱,风险定价机制基本缺失,这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定价体系紊乱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身转型经济的特点,加上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双轨制并存,政府干预行为的可预测性等,导致套利机会和定价体系的扭曲一直存在,金融创新偏向跨界和跨境的套利,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原则失效,导致政府的过度干预,进而定价体系进一步扭曲,这个循环直接导致了中国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加剧。
打破刚性兑付 寻找定价体系失灵部分
中国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和措施主要针对的问题,应该是渐近性改革带来的套利机会和定价体系的扭曲及其导致的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走出这个循环也成为了金融创新与监管最大的挑战。
何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如何走出这种循环,我们需要寻找定价体系失灵的部分,并采取有效措施,其中主要是要聚焦于打破刚性兑付。但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全面打破刚性兑付的可行性和法律层面的可执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应该从金融学基本原理出发,在实践中摸索理顺定价体系的路径,使得整个国家的渐进性改革步骤步步相容,环环相扣,尽量防止渐进性改革的套利机会出现,消除刚性兑付。
金融定价基于无套利均衡,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制度安排下,金融体系跨界、跨时间、跨空间的套利依旧会长时间存在。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既是风险,同时也是机遇。
观众提问环节,前来参加讲座的实务界人士和研究生们就中小企业融资、外汇、互联网金融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踊跃的提问,何教授结合我国现实国情,逐一解答。
何佳教授目前为南方科技大学领军教授,南科大金融系负责人,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财务学博士,美国休斯敦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深圳证券交易所任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