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会计报》刊文|共话绿色贸易 共筑可持续未来

——首届“中新会计领军者对话”学术论坛综述

发布日期:2025-09-05     编辑:office      点击:


 

共话绿色贸易共筑可持续未来

——首届“中新会计领军者对话”学术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刘海玲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云顶论坛59期暨共筑可持续未来:绿色贸易与国际合作首届“中新会计领军者对话”学术论坛日前举行。论坛汇聚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会计、金融、学术等领域专家,围绕可持续发展核心议题展开交流。

擘画合作蓝图

论坛开幕式由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丁友刚教授主持,他首先代表学院,对来宾们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中新会计领军者对话”学术论坛是由学院与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新加坡管理大学三方联合打造的“云顶论坛”品牌下国际化、常态化的子论坛,旨在推动中新财经界建立稳定交流合作机制;他强调,本次论坛紧扣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势,将为应对绿色规则碎片化、凝聚合作共识、探索绿色贸易路径搭建关键平台。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赵鸣骥表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财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助力国家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注册会计师行业坚持以服务国家建设为主题、诚信建设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发展服务体系。2021—2023年,行业服务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项目2056项,审计防治资金2013亿元;截至2023年,服务的能源行业A股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达9.1616万亿元,绿色债券年发行量537支、总金额7150亿元;还为5822个ESG(社会、环境和治理)项目提供见证咨询服务,涉及76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今年7月,中注协发布可持续信息鉴证准则征求意见稿,未来将制定具体鉴证准则和独立性准则。

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馆总领事庄志嘉表示,今年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中新两国建交35周年。如今,中新确定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新加坡支持中国高质量发展与深化改革。新加坡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之一,法律与会计专业成就突出,良好的会计体系优化资源分配、规范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与透明度,吸引国际资本,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同时,他对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当前,福建、厦门企业正大规模“走出去”,其会计体系需更好与国际接轨。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可以帮助中资企业通过IPO、债券发行融入全球资本,加强中新及与东盟合作刻不容缓。

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会长张思乐表示,此次论坛恰逢其时。当前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能仅关注GDP增长,更要以可持续方式发展,为后代留下美好地球。中新在绿色转型上理念一致、实践契合,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东盟及更广泛区域树立示范。

会计行业在绿色转型中作用关键,能将可持续发展承诺量化,通过专业判断和独立审计,确保企业ESG报告真实可靠,增强企业国际信誉,在绿色供应链论证、碳足迹披露、绿色融资合规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是可持续发展的守护者与推动者。

此外,他提出中新合作三大路径。一是共享经验,中国在绿色制造、清洁能源领域经验丰富;新加坡在绿色金融、碳交易、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突出,双方交流能加速共同进步。二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区域企业采纳绿色标准。三是联合培养会计人才,使其掌握数字化转型、AI与可持续发展技能。他呼吁跨领域合作,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责任双赢。

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张连栋认为,当下世界面临气候危机、经济碎片化、资源重组等多重挑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中新关系基于深厚互信,应深化绿色经济与数字转型合作,这不仅关乎两国发展,更影响东盟乃至全球稳定繁荣,中新合作是区域协作的典范。

会计人才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透明披露、诚信服务与专业准则,搭建企业、市场与国家间的信任桥梁,推动绿色贸易与国际合作落地。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全球视野的会计人才,是促进区域信任与合作的重要战略。

聚焦行业前沿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表示,贸易与投资是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绿色贸易和投资正推动全球规则整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36个经济体采用,包括中新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覆盖全球60% GDP、50%以上温室气体排放,占中国对外贸易超一半。未来,企业需按ISSB准则编制可持续报告,与财务报告共同构成新财务报告,这是CFO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新机遇。ISSB准则能让企业明晰价值链风险机遇及财务影响,助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良好披露生态需中新合作及注册会计师行业参与。

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企业管治主管合伙人钱剑虹以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诠释ESG。“E”(环境)是对自然的敬畏,简称“天”;“S”(社会)是与利益相关方的联结,简称“人”;“G”(治理)是ESG的根基,简称“地”。企业治理通过组织架构、权责分配、监督体系为ESG提供支撑,却常因无形而被忽视。

中国“出海”企业面临诸多ESG挑战,首要为数据困境——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易形成数据“孤岛”,治理层缺乏跨部门数据协同机制,供应链也缺乏监测系统,难以满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高标准要求。“出海”本质是企业依托数字化转型提升全球运营能力,需先升级“数字化操作系统”。企业治理不等同于管理,是顶层制度框架,核心是平衡权责、理顺与利益相关方关系,需遵循透明、责任、可持续原则。她呼吁政府、企业、个人协同,推动ESG从软要求变为硬约束,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楼云分享普华永道对全球1000名供应链高管的调查结果,未来五年全球供应链将面临六大趋势:供应链中断频繁、合规范围扩大、生态体系整合加剧、商业模式革新、人才短缺、技术加速发展。其中,ESG合规是高管首要关切的问题之一。缺乏ESG合规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惩罚与信誉损失,但仅12%企业完成供应链ESG改造,66%在重组、22%未行动。

ESG合规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各国ESG监管与信息披露要求逐年增加,增加企业合规成本;二是企业可持续披露方法与第三方见证方法不一,导致ESG数据不一致、可信度低,美国企业披露方法尤为多样;三是中小企业资源匮乏,合规压力大,新加坡已将中小企业绿色报告披露延迟至2030年。

解析实践路径

厦门海峡可持续产业联合会执行副秘书长蒋南青介绍,循环经济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ESG外部价值转化为经济贡献,核心是全生命周期理念,从原材料开采、生产、使用到废弃回收,构建闭环模式,可解决45%产品碳排放问题,助力碳中和。

未来,出口欧盟产品需附带数字产品护照,包含全生命周期可持续信息。中国作为供应链大国,面临标准、数据规则缺失的问题,中小企业合规成本高。厦门海峡可持续产业联合会正助力企业应对挑战,推动数字化工具普及,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合规成本、拓展海外市场,同时推动厦门重点出口行业转型,打造可持续发展产业标杆。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ESG,认为其核心是“敬天爱人、崇善向善”,秉持“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天地人和”理念,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1.55度,逼近巴黎协定控温目标,若持续升高将引发不可逆环境灾难。应减少碳排放需能源转型与循环经济双管齐下,推动经济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模式向“摇篮到摇篮”的循环模式转型。

他表示,诸多新规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增加企业合规成本,复杂化供应链管理,但也将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应对需转变观念,各方应认识到竞争格局已从“价格+质量”二维转向“价格+质量+绿色”三维;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与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强化组织与产品碳足迹管理;创新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

论坛期间,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新加坡管理大学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方将围绕高端论坛、智库合作、研究生教育、线上教育四大方向推进合作,为中新财经领域深度合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