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刊文|首届中新会计领军者对话,支招绿色贸易路径——应对全球ESG“大考”

发布日期:2025-10-11 作者: 点击:

本报记者 王彦

2021—202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相关项目2056项,审计相关防治资金2013亿元;截至2023年底,服务的能源行业A股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达9.16万亿元,绿色债券年发行量537支、总金额7150亿元;为5822个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项目提供鉴证咨询服务,涉及76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这是记者近日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首届“中新会计领军者对话”学术论坛上获得的一组数据。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丁友刚表示,ESG理念深度融入经贸规则,ISSB(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逐步推动各国向低碳贸易模式转型。“本次论坛紧扣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势,将为应对绿色规则碎片化、凝聚合作共识、探索绿色贸易路径搭建关键平台。”丁友刚说。

会上,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与会专家围绕“共筑可持续未来:绿色贸易与国际合作”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共绘国际绿色贸易合作新蓝图。

绿色贸易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赋能

两国专家认为,会计行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随着中新合作不断深化与国际规则协同推进,绿色贸易必将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7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可持续信息鉴证准则征求意见稿,未来将制定具体鉴证准则和独立性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赵鸣骥表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馆总领事庄志嘉表示,新加坡法律与会计专业成就突出,其良好的会计体系可优化资源分配、规范经济行为,在维护市场秩序、吸引国际资本,以及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都有助力。“我对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其可为福建、厦门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助力中资企业通过IPO或债券发行融入全球资本。”庄志嘉认为,加强中新及与东盟合作刻不容缓。

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会长张思乐认为,会计行业在绿色转型中作用关键,能将可持续发展承诺量化。通过专业判断和独立审计,确保企业ESG报告真实可靠。未来,中新合作可在共享绿色经验、共建绿色供应链、共育绿色人才方面深化合作,携手推进构建绿色、公平、可持续的贸易体制建设。

“中新关系基于深厚互信,应深化绿色经济与数字转型合作。”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张连栋认为,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危机、经济碎片化等多重挑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会计人才通过透明披露、诚信服务与专业准则,为企业、市场、国家之间建立信任桥梁,使绿色贸易与国际合作落地生根。他表示,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全球视野的会计人才,是促进区域信任与合作的重要战略。

完善企业治理是出海“压舱石”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表示,ISSB准则已覆盖全球60%的GDP与5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与新加坡均在首批应用该准则的经济体之列,这将为两国企业跨境贸易降低规则壁垒。他强调,企业披露可持续信息不仅要“心中有数”,而且要“眼中有钱”,应注重将环境风险转化为财务价值,争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先行者。

“面对全球市场的ESG‘大考’,完善的企业治理是中国出海企业最坚固的‘压舱石’。”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企业管治主管合伙人钱剑虹从“天人地”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ESG,她表示要扎根于“地”这个维度,即企业治理是ESG的根基。

在钱剑虹看来,企业治理要将三道防线拧成一股绳,合力协作推动治理。第一道防线是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业务部门,负责识别和管理日常风险,是“士兵”;第二道防线是由企业财务部、法务部、合规部门扮演的角色,确保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遵循,是“军师”;第三道防线是具有独立性的内审部门,以公正独立的视角为所有与实现目标相关的事务提供独立和客观的确认和建议,不讲人情、只讲规则,确保业务是按照规则运行,保证不偏离轨道。

“建议企业通过完善治理架构、细化管理目标、融入业务流程并强化数据与绩效联动,系统提升ESG管理效能。”钱剑虹呼吁,政府、企业、个人协同推动ESG从“软要求”变为“硬约束”,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提高企业全周期碳足迹管理水平

新加坡管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楼云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全球供应链ESG合规趋势。“有两项关键举措可以有效推动供应链ESG合规化,迈向更进一步的绿色发展。”楼云认为,一是客户可以在供应协议中加入特定的ESG条款,最常见的是信息披露和执行。所谓执行条款,是客户可以对供应商做周期性的审查,比如去工厂调查员工福利是否合规等,这样让客户对供应商的行为做到及时监督。二是发挥客户自身带动作用。客户的绿色信息披露会对供应商产生影响,带来积极的外生性。当客户披露这些信息的时候,供应商得到客户非常重视ESG的信号,也会跟着客户去推动自身ESG合规。

厦门海峡可持续产业联合会执行副秘书长蒋南青从循环经济的视角解读欧盟《生态设计法规》(ESPR)与数字产品护照政策,表示循环经济可解决近半数的产品碳排放问题,提醒出口企业提前布局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关注再生材料使用等合规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认为,欧盟绿色贸易新规核心目标是推动欧盟及其成员国发展净零排放循环经济。如,要求在欧盟销售的产品必须通过数字产品护照(DPP)等方式,反映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碳足迹,以及产品的使用是否符合生态设计要求等。

“这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市场准入的绿色门槛提高、合规成本大幅提升、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产品绿色竞争力承压等影响。”黄世忠建议,企业要在价格、质量和绿色的三维竞争格局背景下,提高碳足迹管理水平,创新产品生态设计;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动全链条协同脱碳;加快供应链出海步伐,降低绿色壁垒风险;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开发数字产品护照,着力提升绿色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增加绿色制度供给,提高绿色配套服务质量。

版权所有 ©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闽ICP备05022664号-1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34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