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文化 >> 院庆专栏 >> 正文

记忆中我与诸位XNAIers第一面之缘

——学院落成典礼前点滴小事之回忆

发布日期:2022-03-16     作者:刘用铨      编辑:office      点击: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中敞着一扇叫做“厦国会”的门,你我经由这扇门,成为二十年的“我们”。学院曾经按照到院报到的先后顺序,编排了工作证号码,我系第34号。作为第34号XNAIer,值此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建院二十周年,记录我记忆中与诸位XNAIers的第一面,这是我们二十年来关于厦国会的共同回忆。

我心思不细腻,文采不出众,其实并不擅长写这一类文章,更何况我一直认为我人生最精彩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但是人与人的缘分是如此奇妙,我们因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而连接在一起。你是否记得与每位厦会人的第一面?征文活动就是那么神奇地唤醒了我记忆中沉睡的你们……

2000年我有幸获得厦门大学会计系保研资格。为了准备推免面试,国庆假期我在图书馆收集当年会计界大事,其中关于“成立国家会计学院”的消息,我还狠狠背过。不曾想,这项功课我和诸位随后的20年里都深度参与了。

2001年之后的三年,我一路读研,一路拼凑着关于“国家会计学院”的点点滴滴:80多岁高龄的常勋教授亲自上了一学期“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专题,老教授常常提及他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课的情形与高校多么不同;学校新闻中听到会计系葛家澍教授、黄世忠教授的学术团队中标国家会计学院课程开发课题的项目,那时厦门的房价是每平方1000多元,课题经费一百多万元的金额刷新了我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认识;黄世忠教授从事务所回归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给我们上有史以来强度最大的《财务报表分析》专题课。研三的时候,黄世忠教授调任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担任副院长,而彼时,我也开始准备为进入厦国会工作而努力。因此,黄院长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厦会人”。

2003年9月秋老虎很厉害,厦门仍然很热。上旬的某一天,我接到黄院长的英文电话面试。面试内容已然忘记,但我记得由于口语欠佳,十多分钟的面试几乎是黄院长的单向输出。当时学院尚未建好,我随后接到通知,到湖滨北路的兴业银行大厦进行了两轮面试。虽然只是面试生,但礼遇极高——第一次是黄院长开车亲自到厦大勤业圆形餐厅门口接我们,第二次则是乘坐沈毅老师的车去的。那天也是沈老师的面谈日。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沈老师开着一部绿色面包车,停在克立楼门前,我们一起等已经收到学院Offer的乐涛老师,帮她把一份资料带到学院。

在面试的那间小会议室,我见到建院初期四位学院领导——邓力平院长、李海滨副院长、黄世忠副院长和包南萍院长助理。

除了黄院长外,我认真地打量初次见面的李院长和包助理,以及原先在厦门大学一些活动上远远眺望过的邓院长。主导面试的邓院长还是全程英文交流,也许是太专注于“听”,我完全没有怯场的感觉。面试后,我就被正式介绍给了已经入职的同事——负责部门预算教学科研的曹艳杰老师(她可能是教研中心最早的成员,不过这一点我不太确定)。经由曹老师,我见到了“很高很高”的何婧老师,以及同样来面试的杨熠老师。曹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学院规划建设的效果图,我最喜欢的是教学楼内部效果图,直到今天,每一次在这里上课,我依然觉得非常漂亮。杨老师当时说最喜欢学院的游泳池,十几年后我还跟她确认过,她在这里真正学会了游泳。

第二次面试后就已经基本确定双方就业意向,黄院长和我们谈了工作规划:作为学院师资队伍后备人选,我们先在教务部门工作,一边带班,学习全国名家大师授课内容与技巧,一边攻读博士学位,条件具备后转入教研岗位。与我和刘开崧同样作为师资储备的,还有“英文非常棒”的邓秋云老师,黄院长对她这样的介绍,加上全程的英文面试,我突然明白,学院从设计到定位的“国际范”。当时黄院长还帮我选定了政府会计的研究领域,我才成为现在的我。

面试后,王一平老师开车捎了我。在王处的“sunny”车上,见到了杨宇老师,他是最早师资队伍后备人选,正在准备次年春季博士入学考。至此,建院初期的“教务七子”悉数登场。

学院教务部门最早七名成员

2004年7月我完成硕士学业,正式入职。当时,学院已迁至现址,只是校园尚未全部竣工,仍有工地的既视感。7月20日报到当天,孙芳老师带我们见学院领导、部门领导并给我安排了工作座位,我的第一间办公室在行政楼311,离门口最近的一张办公桌。当时全部教职员工都在行政楼办公,行政楼空调系统尚未安装调试好,每人桌面上放一台风扇。

建院初期,学院门口没有47路公交车站,多数老师还没有私家车,交通特别不便。印象中,时任后勤处处长的李进西副院长,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而后学院为了方便大家上下班,开始安排班车接送。在厦大白城乘班车时,我认识了还住在厦大博士后公寓的蔡剑辉老师。第一次聊天,听他侃侃而谈,不知何故,我清楚地记得谈话的内容:学院租借酒店的场地,举办了一期浙江金华地区培训班,黄院长和蔡老师主讲,蔡老师说,他要讲《税收筹划》,压力很大。

当时学院餐厅尚未完工,午餐时间大家就一起乘车到软件园一期的厦大食堂吃午饭,后来又挪到曾厝垵武警疗养院的食堂。现在想来,伙食好一直是我们的办院精神之一。和现在一样,午餐其实是重要的“团建”时间。这期间,我认识了曾在厦大会计系访学的陈艳萍老师,也慢慢熟悉了早期教研中心的“两男两女”(还有一位男教师就是谢永添老师)和教研中心负责人黄京菁老师。大概是因为黄京菁老师曾经是我在厦大求学时审计老师,我反而记不清,我和她作为厦会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了。只依稀记得,曾在行政楼大厅的布告栏看见过关于黄京菁老师和李进西老师加入学院的公示,以及2006年初我从教务部门转到教研中心时,教研中心负责人还是黄老师。而教研中心“两男两女”话题当年长期霸榜学院的午餐讨论会,蔡老师和谢老师的“两男”办公室,与曹老师和陈老师组成的“两女”办公室,如何优化结构,重组CP,每一次方案调整都牵动着午餐会的欢乐。

2004年9月学院开始试运行,记得自己负责的第一个培训班是“华中电力会计学会财会审计骨干研修班”,培训方对接是姚秘书长,是一位老先生。记忆中这个培训班应该也是学院内举办的第一个培训班。后来,学院计划10月份举办落成典礼,但是由于当时金人庆部长日程太忙,落成典礼的日子经数次调整后,最终敲定11月8日。当天我们在现场见证了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正式隆重落成。

后面的故事,就像你我熟知的那样:学院正式落成后,教学科研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各方面不断取得新进步,大大超越了朱镕基总理“培养30万会计师”的愿景,研究生项目顺利落地,领军和高端人才项目蒸蒸日上……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XNAIers加入学院,我无法一一细数每一个“我们”的初见,但我感恩每一次见面的点头微笑,每一次上课的周到服务,每一次善意的帮助提醒,感恩“我们”温暖的大家庭。

衷心祝愿我们共同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共同家园更加美好!